欧洲大旱,“饥饿之石”重见天日:“如你看到我,就哭泣吧”

  (观察者网讯)“如果你看到我,就哭泣吧。”   据BBC、《卫报》等多家英媒当地时间8月19日报道,欧洲大…

  (观察者网讯)“如果你看到我,就哭泣吧。”

  据BBC、《卫报》等多家英媒当地时间8月19日报道,欧洲大陆今年夏天遭遇了持续的热浪和干旱侵袭,多地气温创历史新高,降雨量锐减。一些河流水位迅速下降,欧洲先民们于大旱之年留下的“饥饿之石(hunger stones)”重现天日,警醒世人。

“饥饿之石” 图源:《卫报》

  据新华社8月18日报道,自今年6月底至今,接连不断的热浪让欧洲人叫苦不迭,南欧、西欧和东欧多地气温创下有记录以来新高。数据显示,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部分地区7月均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其中英国首次突破40摄氏度。

  天气炎热,外加降雨明显少于往年,欧洲一些地方出现了干旱。法国卢瓦尔河部分河段几乎完全干涸,一些运河被迫关闭。莱茵河是欧洲黄金水道之一,8月16日的数据显示,它流经德国科隆河段的水深已不到两米。意大利最长河流波河水位创历史新低,今年夏天部分河段游船观光活动暂停。

  欧洲干旱观测网站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和英国约63%的地区发布了干旱警告或预警。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德里亚警告道,欧洲将遭遇“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卢瓦尔河已经非常低,某些地方甚至可以步行穿过

  《卫报》称,欧洲的河流“正在一场毁灭性的干旱中干涸”,而欧洲先民在大旱之年刻下的“饥饿之石”也在这次干旱中再度露出水面,警醒世人。

  8月8日,推特用户“Batallitas”发布了众多“饥饿之石”的照片,被网民大量转发,引发广泛关注。

  他晒出的照片中最古老的“饥饿之石”可以追溯到1616年,上面用德文刻着:“如果你看到我,就哭泣吧。”

  其他“饥饿之石”上面还刻着:“曾经看到我的人哭了。现在看见我的人将会哭。”“一旦这块石头消失,生命将再次繁荣。”

“Batallitas”推特截图

  公开资料介绍,“饥饿之石”是中欧地区一种常见的水文地标,通常为15至19世纪期间,在德国及德意志人定居点树立。先民以此来提醒警告后人旱灾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在德语中,甚至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岩石 —— “hungersteine”(直译为“饥饿之石”)。

  大多数的“饥饿之石”都是在易北河流域发现,这条河发源于捷克波兰边境的克尔科诺谢山南麓,流经捷克、德国两国,注入北海。

  根据捷克考古学家小组在2013年所作的一项研究,“饥饿之石”上可以找到这些年代: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以及1893年。

  研究人员描述道,这些石头“镌刻着岁月的艰辛,以及被历史湮没的作者姓名的首字母缩写。”“表示干旱导致庄稼歉收、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穷人挨饿。”

  BBC介绍称,在欧洲大陆的历史上,河流水位大幅降低往往意味着贫穷和苦难。干旱不但使庄稼损毁,同时也切断了运输粮食和各种生活供应的河道,然后就是饥荒的到来。囊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波兰和瑞士部分地区的中欧大地都依赖河流两岸的肥沃土地来生产粮食。

  中欧最近的一次大旱灾,发生于2018年,当年人们也同样刻下了“饥饿之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大旱导致欧洲大陆众多河流水位下降后,露出水面重见天日的,远不止“饥饿之石”。

  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水位降至70年来最低点,一座古老村庄的遗迹在河中显现;此外,波河流域最近“出土”的东西还有二战中沉没的济贝洛号(Zibello)驳船残骸、纳粹军车、以及一枚450公斤(1000磅)的未爆炸炸弹。而这枚炸弹的发现和排爆,直接导致附近3000多居民暂时撤离疏散。

波河河床上发现的二战时期一枚重达450公斤的炸弹

  在意大利伦巴第,青铜时代的木质建筑地基从奥格里奥河的河床上显露;10万年前的鹿头骨以及鬣狗、狮子和犀牛的遗骸则出现在科莫湖干涸的部分区域。

  塞尔维亚多瑙河的水位也降至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20多艘装满炸药的德国战舰残骸露出水面,这些战舰二战期间被击沉。这些战舰残骸的炮塔部分如今看起来依然完整,而战舰大部分主体则依然被埋在河滩沙洲之下。

多瑙河上的德国纳粹军舰残骸

  西班牙利马河底的“鬼村”也于近日重见天日。据悉,这座靠近葡萄牙边境的小村庄名为阿塞雷多(Aceredo),1992年,西班牙政府为了给“Alto Lindoso”水库腾出空间,让利马河淹了这座村庄。如今时隔30年,这座村庄因大旱而再现世间。

西班牙利马河“鬼村”鸟瞰图

  据《纽约邮报》17日报道,在欧洲大陆干涸的河床上,有人已经在“饥饿之石”上刻下了新的日期——2022。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作者: 深圳文明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