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床垫是名牌吗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国,有近900万农民工,其中不少是女性。贵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居住着17个少数民族…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国,有近900万农民工,其中不少是女性。贵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居住着17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帮助更多妇女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她们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2013年7月,贵州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业“锦绣计划”,以刺绣、蜡染、民族服饰为重点,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民族传统手工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
此后10年,“锦绣工程”先后培育了1300多家妇女特色手工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近50万妇女就业创业,创造产值超60亿元。日前,记者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访调查。通过一个苗绣作坊的成长,他观察到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抱娃、绣花、赚钱、养家”已成为一个现实。
一次尝试,各方支持
大门右上角,一面苗族铜鼓傲然矗立;两边的石柱上,都有人物图案点缀其间……这是一家苗绣作坊,在黔东南施秉县几乎家喻户晓。
推门进去,听见“咚咚咚”的声音,那是工人们用织机锤打布料的声音。左转直走,就到了刺绣坊。只见绣娘三四个人围成一圈,哼着民歌,飞针飞舞。曲调时而低沉悠扬,时而高亢悠扬,似乎反映了工作室的发展曲线。
“我刚刚和客户谈完订单,实在是一刻也闲不住。”车间负责人龙露英,穿着绣花衣服,戴着银饰,脸上带着笑容,快步走来。在她看来,从最初的绣品交易,到建立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非遗工坊,各方的支持至关重要。
时间回到2000年,当过酒店服务员,当过工厂女工,当过仓库文员,在外打工15年的龙露英见证了大都市的发展。回顾我的家乡,唯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灯的使用。尤其是村里的姐妹们,没有固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靠绣花技艺根本无法赚钱。想到这些,她毅然决定回家乡创业。
“在施秉县,绣品很受游客欢迎,肯定有很多商机。”思想活跃的龙露英立即开始了买卖绣品和服装的生意。果然,凭着敏锐的市场触觉,几乎每年都能稳定盈利。看到发展势头超出预期,她逐渐萌生了生产销售的想法。
2006年,在走访了几个村庄后,最终选定了8名绣娘作为固定工,她家的一楼也被改造成门面。龙露英苗绣坊正式开业。从寻找客户、找订单到买电线、忙于生产,她一个人负责车间的日常运作。
万事开头难。工作室成立之初,曾遭遇挫折。当时,有一批来自外地的订单,在手袋上制作鸟刺绣件。考虑到样品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龙露英先让三名固定工制作了样品。几天之内,不同颜色、不同姿势的样本就摆在了龙绿影的面前。她连连称赞绣工的手艺,没有片刻的犹豫,立即分配了任务。
“我一次要做200件,单靠常规工作根本无法完成。我们不得不临时挑选50、60名绣工,让他们来取料加工。”两周后,龙露英看到了成品。我心里咯噔一下,“线条有的流畅,有的粗糙,甚至还绣着两头六翼的小鸟,各种各样的图案,结果发现一大半都是不合格,必须重做。”
这次遭遇,惊醒了龙露英。绣师的刺绣技法不同,对图案、色彩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如果没有系统的培训,仅靠一块绣片、两根绣针、一束绣线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
“锦绣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状况。
“‘锦绣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大规模培训,从技能、实操、营销、设计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刺绣女性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设计理念,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贵州省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陈丽丽介绍,省妇联牵头,会同其他部门定期筛选全省范围内的作坊、合作社或企业,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财政补贴和项目支持的知识、艺术修养和人才。专业技能雄厚的民间妇女手工艺传承人。
2013年起,在施秉县妇联、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龙露英得以在周边苗寨开展培训。仅订单式培训每年就能覆盖二三百人,获得补贴资金超过20万元。目前已覆盖3个镇、8个村,培训人员2660余人。 “我们到周边村庄搭建了精美的作坊,然后派员工去培训。同时,我们收集了绣工的刺绣方法和技能信息,并进行了编目,为潜在的就业需求做好准备。”
“2021年以来,县工信局围绕基地建设、绣工培训等方面,帮助龙露英车间获得了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施秉县工信局副局长秦龙说。方先生已通过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证,并获得50万元资金支持。
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在贵州省商务厅的安排下,龙露英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手工作坊负责人经常组团参加国内外展会。国外。凭借精湛的做工和独特的设计,市场越来越畅通。 “以前我们拿着绣片去找买家、等待买家,现在买家来买。关键是绣工的技术更加标准化,好的产品就是硬通货。”龙露英说道。
如今,龙露英已带动1297名绣工上班,作坊年产值从当初的几十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600万元以上,成为全省民族传统手工业的领头羊。

关于作者: 深圳文明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