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岁月里,蜿蜒盘旋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净土,犹如一座高山坚固的水塔,静静地滋润着万里河西走廊的绿洲。
围绕祁连山生态建设,2017年9月,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张掖设立了祁连山森林地区法院。此后,甘肃在环境资源保护专业审判和集中管辖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建设提供了“甘肃模式”。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祁连山北麓的甘肃地区进行采访。
以三个巡回办案点、四个生态修复基地、补植树木9万余株、多方综合治理、司法配合保护为沃土,“由乱转治”的美丽祁连正在就像一幅画卷。
探索多种方式修复生态环境
“这是最后一棵树苗了!”
夏秋之交,被告人王某谦在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西牛毛村附近的祁连山林区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种植了最后一片补植林。 “欠款”圆满结束。
去年5月,王芊芊参加村里“祭泉”民俗活动时,点燃了“煨桑”用品。随后,一阵大风使尚未完全扑灭的大火再度燃起,35.43亩乔木林地和86.26亩天然草地被大火无情吞没,造成损失46.8万余元。
今年3月,祁连山林区法院以放火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零六个月,并责令其按照《肃南县祁丰藏族乡异地生态修复文殊南山补植工程作业设计》完成生态修复任务。
今年5月,王氏旧址修复任务已完成过半。考虑到被告家庭的实际困难,允许他搬到离家较近的新建基地,这是祁连山林区法院在辖区内建立的第四个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并继续完成剩余的工作。恢复任务。
据介绍,祁连山林区法院管辖的地区大多是相对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乡镇,非法采伐、走私珍宝、用火不慎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等公益诉讼案件被告的主要原因。案发后,多数被告因家庭困难,往往未能缴纳罚款。
祁连山林区法院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积极探索适用以科强制、劳动补偿、异地补植等环境恢复司法措施。先后建立了生态修复、法制宣传、警示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修复基地4个,占地602亩。
目前,该院已实施罚款、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补偿、生态恢复费用等共计221.8万元。种植各类树木9.13万余株,遏制了类似违法行为,恢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了受损的野生资源。赔偿。业务口前移并进行电路试验
连绵起伏的牧场如流水般从车窗前掠过,牛羊马星点般散落。沿着雄伟的祁连山向东行驶200多公里,就到达了祁连山林区法院三个巡回办案点之一的——山丹军马场。
祁连山国家公园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总面积6.02万平方公里,其中68.5%在甘肃地区,其中72%在祁连山林区管辖法庭。
鉴于辖区东西跨度超过1000公里,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祁连山森林区法院不断推进司法服务口岸建设。包括祁连山、连古城、敦煌西湖、安南巴、盐池湾五个片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环境资源巡视试点的基础上,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立了山丹军马场、苏南奇峰、皇城三个巡视办案点,推动了诉讼服务全覆盖。管辖权。
“我们坚持案件发生在哪里就开庭,尽力对每个案件公开审理或宣判。通过以案释法,达到听案教育大家的良好效果。” ”。山丹军马场巡回办案点法官田慧芬如此说道。
加强部门协作,推进综合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理念,也需要司法和执法部门的密切配合。
据祁连山林区法院院长杨学石介绍,法院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治理,定期召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管局“四局长”联席会议。并多次考察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行政执法研究培训,针对研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
经过大量努力,司法与行政执法已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为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法治贡献力量。
一颗种子在祁连山种下,生根、发芽、长大。
如今,“山、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在祁连山大地上逐渐成型、日趋完善。
韩束护肤品适合什么年龄
绵绵岁月里,蜿蜒盘旋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净土,犹如一座高山坚固的水塔,静静地滋润着万里河西走廊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