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肾内科血透室,时间是以“透析”为单位计算的。每一次血液的净化,都是与生命的一次对话。在这里,医护与患者,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服务关系,更像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共同守护着那条珍贵的“生命线”。近日,深圳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一面饱含感激的锦旗,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关于信任、技术与爱的故事。

血透生命线的“绝境”与“新生”
—— 一位透析患者的生命通路之战
“袁主任,我这条生命线是你们帮我重建的,否则…”11月13日,65岁的杨阿姨激动着双手展开锦旗,红绒金字的“医德双馨·妙手回春”在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诊室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一刻,她与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医护团队共同经历的这场“生命线保卫战”,已化作成眼底闪动的泪光。
五年前,一次肾移植手术曾让她燃起新生的希望。然而,命运弄人,术后不到两个月,移植肾便失去了功能。无奈之下,她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左前臂动静脉人工内瘘成形术”,这条人工血管通路,成了她维系生命的唯一通道。
但三个月前,生命线再次亮起红灯——人工血管通路严重感染,她不得不再次住院,拔除感染的人工血管,在颈部插上临时导管进行透析。每一次临时导管的操作,都伴随着更高的感染风险和身体上的不便,杨阿姨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身心俱疲。
通路抉择间,一束光穿透迷雾
透析血管通路的危机,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杨阿姨心头,让她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核心难题,就是如何重建一条安全、长效的血管通路,两条方案各有利弊:一是“换”,即在身体其他部位重新植入人工血管,这项技术虽相对成熟,但此前反复感染的经历,像阴影般让她满心畏惧,生怕重蹈覆辙;二是“建”,利用自身肢体血管重新构建透析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这种方案远期并发症少、通路使用寿命长,是血透患者的理想通路类型,可对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和医生外科的血管吻合技术要求极高,许多医院都因风险大而望而却步。
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一次偶然的病友交流,让她听到了“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程向明、袁怀彬团队”的名字。病友口中精湛的技术和负责的态度,像一束光,照进了李阿姨近乎绝望的心间。她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而来。
程向明、袁怀彬主任团队接诊后,高度重视。他们并没有草率地给出建议,而是组织了多学科评估,对李阿姨的全身情况、血管条件、既往病史进行了透彻分析。面对这位高龄、并发症多、血管资源耗竭的“复杂病例”,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与担当。经过反复论证,他们毅然为李阿姨选择了那条更难、但对患者长远最有利的路——利用自身肢体血管,行人工血管切除+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妙手重塑生命通道
这是一场精细至极的“生命线修复工程”。手术台上,程向明主任、袁怀彬主任医护团队以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在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中,成功构建了新的、充满活力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袁主任团队为杨阿姨制定了详尽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从内瘘的维护、功能的锻炼,到心理的疏导,无微不至。住院期间,杨阿姨看着新“建成”的内瘘一天天成熟、有力,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她安全出院,生活恢复如初。
从绝境到新生,正是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团队这份敢于挑战高难度的专业魄力与全程贴心护理的仁心,赢得了患者发自肺腑的感激,才有了开篇那动人的一幕。
守护“生命线”的匠心与温度
——五洲肾内科特色服务彰显卓越品质
杨阿姨的故事,是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众多成功案例的一个缩影。锦旗的背后,是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多年来深耕不辍,打造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特色服务体系,它们共同构筑了守护血透患者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
1)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为“生命线”抢赢黄金6小时
对于血透患者而言,内瘘就是“生命线”。一旦发生急性狭窄或栓塞,抢救的黄金时间窗口只有短短的6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内瘘极可能报废,患者将面临再次插管的痛苦与风险。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血管”,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特开通 “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无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只要患者的内瘘出现紧急状况,专业的血管通路团队都能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进行介入取栓或修复手术。这份全天候的守护,真正做到了让患者“安全无忧,免受插管之苦”。
2)周末手术日:让治疗为生活让路,彰显人文关怀
随着透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回归社会,正常工作与生活。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治疗对生活的干扰,是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一直思考的课题。为此,科室创新性地开设“周末手术日”服务。对于需要进行常规内瘘手术或维护的上班族,可以实现“周六上午住院,完成必要检查及手术,周日安全出院”的高效诊疗模式。此举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因住院而产生的误工压力,充分体现了科室“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的人文关怀精神。
一面锦旗,一个故事,一份信任,一种肯定。深圳五洲中医院肾内科团队用他们精湛的医术守护着血透患者的生命线,更用他们的爱心与奉献,温暖着患者的心理生命线。这条路,他们还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爱相伴,守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