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建立三个支柱体系,推进进取型减碳战略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到创新型减碳,转向进取型战略,建立相互依存的三支柱体系。   “中国的能源…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到创新型减碳,转向进取型战略,建立相互依存的三支柱体系。

  “中国的能源应该也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

  在今天(8月19日)召开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2年会”上,刘世锦作了题为《中国能源和经济转型之路与进取型减碳战略三支柱体系》的主旨报告。他说,中国能源和经济的绿色转型应该走一条什么道路的问题值得研究,而正确理解和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对转型成功至关重要。

  刘世锦说,“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其经济学逻辑是,作为存量的传统高碳能源,尽管仍有一定的减碳空间,但潜力具有累退性,越往后空间越小,难度相应加大、成本加快上升。另一方面,作为增量的低碳或零碳新能源,随着产量扩大、技术改进,成本下降加快。新能源替代老能源的减碳成本优势增大,进而可加快新老能源比例的转换进度。

  刘世锦分析说,现实中,有三种不同的减碳类型,第一种是衰退型减碳。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第二种是增效型减碳。通过提高碳生产率,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样的产出使用了较少的碳排放;第三种是创新型减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

  他同时表示,目前,我国创新型减碳缺少足够的市场激励。“由于诸多因素制约,过去一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额不到2亿吨,与增长型碳汇规模相差甚远,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增量逐步扩大,两者之间的不对称性将愈加明显。”

  2022年8月19日,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2年会现场。

  刘世锦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到创新型减碳,转向进取型战略,建立相互依存的三支柱体系。

  “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型碳汇市场。”他说,增长型碳汇市场可以与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存,后者主要任务是激励存量减排。增长型碳汇市场则应聚焦于激励增量部分的技术创新。

  他认为,这个市场应有强包容性,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产品,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或能够产生增长型碳汇的产品,如绿氢炼钢等。还可包括森林碳汇和其它负碳技术产品。也可包括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

  “按照个人碳排放平权的原则,在个人消费领域平均发放碳排放配额,部分消费水平较高者可以购买消费不足者转让的配额,也可直接购买增长型碳汇,以平衡个人碳账户。这样,机构和个人都可成为市场参与者。”刘世锦建议,起步阶段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地方性市场,也可以先形成“碳资产池”或“增长型碳汇池”,由地方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相当于过去对增长型碳汇产品的补贴),对进入增长型碳汇市场的产品按照一定价格进行初次购买,然后转入市场流通。条件成熟后逐步形成全国性市场。

  市场上的碳汇价格随着供求关系而波动,体现的是对技术创新产品减排贡献的价值评估和报酬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投入市场的资金规模,相应调节激励创新的力度。

  “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刘世锦认为,增量优先的关键是扩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而这一点又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体系的有效性。应鼓励地方提出合乎本地实际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减排目标,形成省、市、区县和开发区等层面的区域减排计划和可追溯的减排责任要求。

  刘世锦说,第三个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不论是推进增长型碳汇市场建设,还是完善减排责任体系,前提是要有一个合格的碳核算基础,而这恰恰是目前的一大短板。”

  他表示,上述三支柱体系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的融合,将会大幅度拓展应用场景。

关于作者: 深圳文明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