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张妮妮,广西桂平人,高级讲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师,国学文化传承师,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曾被评为广东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教师”,公开出版“智慧思政”类著作《“七彩花开”青年成长季闯关秘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发表论文多篇。现担任广东省“智慧思政”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二师在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指导专家库专家,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研室—“智慧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中国知网文库星云专家库认证专家,中国知网评审专家,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协会特聘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国际大学特聘教授等。
广东省“智慧思政”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旨在建设和探讨思政教学创新,根据申报书中的发展计划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并于2025年2月,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智慧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妮妮)。
图1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思政”名师工作室
“智慧思政”名师工作室以广东省“智慧思政”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为前身,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工作,取得系列成绩。为进一步扩大团队建设,提升影响力,面向国内吸纳各类名师成员,成立“智慧思政”名师工作室,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名师团队,本团队负责人为张妮妮老师。本团队注重数智赋能思政课,积极开发智慧思政数字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本团队注重数智赋能思政课,积极开发“智慧思政”数字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实现AI数字人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分身”,增强智能化教学的体验感。将思政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成数字教学资源,注重思政类著作的成果转化,开拓“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和学习渠道,提升思政引领力。
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确保科技创新的方向符合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科创+文化”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实现“智慧思政”系列文化创新成果转化,更好的服务时代发展需要,给新时代精神文化思想注入数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新时代利用AI数智化科创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目前,由张妮妮老师编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云创平台数字教材正在出版,该数字教材融合了AI数智化科创手段,是新时代科创思政的高水平教学资源。
图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云创平台数字教材(张妮妮编著)
2.红色思政文化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新时代红色思政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可以通过AI数字人在线精品课数智化教学,以及参观红色基地的“现场教学”模式进行。张妮妮老师作为广东省“智慧思政”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多年来为红色思政的数智化教学及现场教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在新时代红色党建的传承方面起到了引领性作用,比如:在思政课上为红色文化和历史故事进行深入剖析,为促进社会和谐,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为消除历史负面影响而承担责任,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注入新活力。
图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线精品课: AI数字人传承新时代红色党建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并坚持“两个相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之精华部分的升华,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时代性转化,是融入了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和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时代我们要合理利用AI等科创技术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图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线精品课:“文化之魂”原创诗歌朗诵
图5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新时代思政著作:中国特色哲学《智慧》 (张妮妮著)
“智慧思政”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推广,促进“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高层次发展,实现思政课由知识传授型向启智增慧型转化,广大“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学术精神,提升职业道德,要不断成就高水平智慧型的智慧人师。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张妮妮供稿)